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家乡的杂酒

发布时间:2021-01-07 06:14:2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程永明

日前央视台上,见一少数民族歌手带来一种特殊礼物——家乡酿造的土酒。从陶瓷谭中慢慢倒出水酒,用几个大杯盛着,插上一根小管,给每个嘉宾送上一杯品尝。嘉宾们吸了一口,都伸出大拇指,连说“好!”由此我思维穿越时空隧道,飞回家乡遥远的过去,想起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感受深刻的家乡杂酒。

过去,逢年过节,大多数家庭家庭,招待亲朋好友,都要备杂酒待客。成本低,加工简单,原料高粱自家种,酿造时花点钱买麯药。酒量大的喝白酒,酒量小的饮杂酒(用杂酒杆从坛中吸饮酒水)。当时,我家虽说不上很富有,但在我们那一条山沟可算殷实。日子过得滋润,一年衣食无忧,杀过年猪两头。除了过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要饮杂酒,平时请临工干农活,一天劳累下来,晚餐时,要饮杂酒。杂酒像醪糟的味道,酒劲温柔,口味舒服。印象最深的是,请临工干活的晚上,几人围一桌子。晚餐没准备好时,有的抽叶子烟,有的摆龙门阵。不太醒事的我,对他们聊天很感兴趣。抽烟的把烟杆的烟斗搁在桌子上,几根烟枪抽得烟雾弥漫,烟灰掉在桌子上。我也不厌烦他们的举动。抽烟的人自认为一堆烟灰掉在桌子上影响观瞻,用手把烟灰抹到桌下。这一抹烟灰并没掉到桌下,反而桌上涂了一层白灰,农村一般家庭的桌面不光滑,用了几十年不换。摆龙门阵多讲鬼怪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挺有魅力。听者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看着讲故事的人。近处的一个真实故事,我们院子出去不远,弯弯田角落过去死了一个土匪。在山上被人残杀割断了颈子,他自己用手托起脑袋下山走了五六里路,走到弯弯田角死了。第二个故事,山下沈家坝过河有一座平桥,晚上不时有一群鬼出现:这群鬼在河中像玩龙一样,第一个大鬼玩龙首,后面跟着一些小鬼玩龙身龙尾,依次鱼贯冒出来。曾有人过桥见状吓个半死。后来这群鬼被端公师搜杀了。童年时听干活的人讲了不少鬼怪故事,过后毛骨悚然。黑夜一个人不敢行走,连自家的屋一人都不敢进,黑黢黢害怕有鬼。幼小时天黑了进屋,走在大人后面,把大人衣服拉紧。依稀记得,我小时候爱哭,有理没理都要哭好一阵,大人劝也没用。弟兄姊妹多,大人们就让我哭个够,不管我。他们睡了好一阵,自己还在哭,父亲就吓唬我说,“鬼来了!”这样可能就不哭了,悄悄到祖父床上去睡觉。幼小时1岁多就和祖父睡,母亲要照顾弟弟。父亲性格暴躁,爱打骂孩子。他本意吓唬我说鬼来了,从此我更相信有鬼,怕鬼。直到受了高等教育,脑袋装满了唯物主义,封建迷信被彻底扫除。

长大成人在外工作了,周末一人常摸黑回家,又是山路。路过那些地方,据说某处有鬼出现过,也知道某处埋有死人,但只得鼓起勇气回家。有时高叫一声,提提神。有时在山脚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咋办?半山腰有一家人户,摸到无侧边,找本族的癞子大嫂要火把。有了火把,既可照明,又可提神壮胆。用火把要边走边舞动,这样才不熄灭。

晚餐准备好了,母亲把下酒菜端出来,然后抱一坛杂酒送到餐桌上。祖父把杂酒杆倒过来,嘴含这头把杂酒坛封口上的封的桐子叶插个小孔,然后将杂酒杆插进酒坛底部。过去的规矩,一般小孩是不准上桌位的。我见有空位,就偷偷入座。父亲对孩子要求甚严,动辄就训:“给你几壳钻,下去!”(方言,4指弯曲半握,用弯曲外的骨关节处敲脑壳打人,轻轻敲打就很痛)。我年少时调皮,饱尝壳钻的滋味。祖父对我比较器重疼爱,他说:“空着位子,让他学点见识”。父亲就不吭声阻拦。开始喝酒,酒量大的既喝老白干,也吸饮杂酒。围一桌子的人,抱着坛子轮流转,上一个吸了几口,就把坛子抱着传给下一个。现在想来共用一根吸管不卫生。我坐着吸不到,只好跪在板凳上吸。我抱不起坛子,自然别人帮我传。我一手扶坛子,一手握杂酒杆猛吸两口,鲜爽可口极了,妙不可言,用舌尖把嘴唇添了又添。温而不烫口,甜而不腻口,惬意到了极致。本想喝个够,但别人不允许。小孩喝多了要醉的。

如何酿造 ?依稀记得,我家酿造杂酒的程序:原料一般是用高粱籽。做法与做醪糟差不多。第一步,蒸高粱籽。把发胀了的高粱籽用甑子蒸熟,蒸熟透了的高粱籽铺撒在簸箕里降温,凉到半干。第二步,放粬药。感觉高粱籽不烫手后,加放粬药并和均匀。粬药适量,多了醉人,少了发不出来。第三步,装入容器发酵。把放了粬药的熟高粱籽装在大缸钵里,缸钵口盖上厚厚的棉絮之类,把缸钵存放在既能保温又能加温的暖和处。大约存放一个星期就发熟了。发酵过程中,要检查几次,观看发酵到位了没有,发酵过分醉人,无蜜甜味。熟手知道发多久就成了。最后,把发熟的高粱分装在备好的杂酒坛。杂酒坛高约一尺多,坛口约三四寸。用桐子叶把坛子口封盖严实,坛颈捆上线绳,使气不敢出。保存几个月原汁原味不变。杂酒杆用水竹做成。水竹像小指母那么粗,一尺多长,竹杆内的结巴打通。插入酒坛这头用棕树叶子编织两寸长的过滤网。有了过滤网,吸杂酒时堵住高粱糟子进入管内,只让酒水进去。这就成了杂酒杆。

杂酒除了自己家用外,还可作馈赠礼品。多数人家,结婚办喜事、订婚、逢十的生日、小孩满月,等等,除了送礼金礼品外,都要送杂酒。一般送一二坛,大喜事或挑或台双数几坛。酒坛上用红纸条写上祝福语和落款。

思维的骏马回到现实中来。数十年未和家乡的杂酒见面,但当年的滋味尚在我舌尖,永在我心里。

【作者简介】程永明,中教高级职称,副教授,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重庆巴南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师大分校宣传处长,报刊编辑、编审、总编。入选四川省社科院《百科学者传略》,独著3本,合著3本,新著《七旬回味杂记》)。撰写散文200来篇,诗词歌赋200来首,两种文体发表各约一半。多年至今任《巴南教育》特邀评刊,对教育和养生小有研究。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