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协润
2019年5月17日,常州市洪亮吉、洪深生平事迹展览馆正式向民免费开放。洪深是清代文化名人洪亮吉的后裔,他是不仅中国电影奠基的先锋战士之一、也是中国话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他更是开创了中国电影文学的先河,大艺术家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学者。洪亮吉、洪深,常州洪氏望族一门双杰光耀龙城。洪氏家族的文化底蕴根植于常州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传承,秉承了书香常州历史文脉的一贯之的一种家国情怀。
洪深,江苏常州人,(1894-1955),字浅哉,号伯骏,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他出生在常州一个官僚世家,是民国时期的是一位高产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艺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的先锋战士。也是常州清朝大文学家洪亮吉之后的又一位常州文化大名人。洪深一生中开创了中国7个第一:中国第一个专学戏剧留学生,第一部英文剧《木兰从军》,中国第一部话剧,第一次使用“话剧”一词,中国第一部电影剧本,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中国第一个在六所名牌大学执教的教授。
一.中国话剧运动主要奠基人之一
洪深于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在他21岁那一年,撰写《卖梨人》与《贫民惨剧》的话剧本,是中国第一个有对白的话剧本,成为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多才多艺,早在清华大学就读工科时,就爱好文艺,创作过独幕话剧。和鲁迅、郭沫若早年就留洋学医,后来弃医投笔从事文艺工作。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但他群情激愤于国内军阀混战,忧虑于民国的国政日衰,民不聊生的日子。毅然地放弃了原学的专业,抱着改革文艺的决心,以及满怀着一腔对艺术的志向,决心做一个向社会挑战文学的勇士,到哈佛大学专攻戏剧和文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戏剧的留学生。学习期间,他创作了《红》、《牛郎织女》、《木兰从军》等英文剧,配合了国内“五四”运动,抗议巴黎和瓜分中国的阴谋。1922年从美国留学毕业回国后,创作了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成名剧作《赵阎王》。1930年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接着就相继撰写了《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体现“农村三部曲”的话剧本。是我国话剧第一个在创作中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民艰难困苦难的生活状况,以及为生存而开展的自发斗争。特别是在“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洪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走私》、《汉奸的孙子》等多部独幕剧,在街头、广场、剧场广泛演出,无情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的罪恶活动,激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情绪和斗志。他还撰写了《飞将军》等多种剧本,为积极宣传鼓励民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还与冼星海、金山等,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过着每天只有一毛钱生活费的艰苦生活,辗转开封、郑州、南京、徐州、武汉等地,演出了《九一八以来》、《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一路热情宣传演出抗战戏,鼓动民众积极投身抗日。在“皖南事变”后,洪深先后积极参与导演了《法西斯细菌》、《祖国在呼唤》、《春寒》、《草莽英雄》、《黄金时代》、《黄白丹青》(洪深编剧)等剧本。着重描写了一些对国民党反对抗战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斗争,有力地鼓励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的决心,增强了民众抗战的信心。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复旦执教,并编辑《戏剧与电影》杂志周刊,还导演了《丽人行》等话剧。他和欧阳予倩、田汉两位大师一道从不同方面树立了新文学的精神,开拓了中国新兴话剧的先河,并使之逐步走上了进步的现实主义道路。1942年茅盾曾引用一位观众的话说“原来在京戏和文明戏以外,还有这样的戏”! 这样的戏“就是洪深在 1928年倡议定名的‘话剧’”,他为开创与繁荣中国话剧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开创了中国电影文学事业的先河
洪深是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于1916年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1919年又考入哈佛大学戏剧系的训练班,1922年从美国学成回国后,主要从事戏剧和电影的编导工作。创作了《申屠民》、《冯大少爷》、《劫后桃花》等优秀电影剧本,为中国电影艺术首创了电影文学的剧本式样。20年代初,洪深把一整套创造舞台艺术的编导制度,演出体制和方法从国外传带到国内。从1924年起,他就全身投入到中国的电影发展事业之中,次年,他还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比较完整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1927年,美国在世界上首次发明了有声电影技术以后,洪深又亲自去美国订购了第一批有声电影片的器材和聘请了一些电影技师。首次从外国引进了有声电影的制作技术,并亲手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他还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正规化的电影学校——中华电影学校,并亲自任校长。在 30年代的头7个年中,连续编写了20多部电影剧本,导演了阳翰笙编剧的反封建主题的《铁板红泪录》。同时,洪深撰写了《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界的新生活》、《洪深戏剧论文集》等10余本戏剧理论专著,成为中国电影文学的先河,为开创中国电影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0年洪深参加中共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由于洪深的介绍,中共地下党员夏衍、阿英打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为我地下党领导电影事业提供了契机,由此夏衍等人建立了我党在电影界的第一个党小组。1934年洪深又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外文系主任,洪深在山大期间,除授课外,还继续搞电影创作,1934年洪深以自己家庭在崂山的祖产被日本人侵占的经历为主线,结合青岛遭受德,日帝国主义,北洋政府统治的悲惨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影片描写的是德国侵占青岛后的故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揭露了这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效劳的汉奸与无耻的嘴脸。1935年由当时的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将此剧拍摄成电影,由上海滩三大电影皇后的胡蝶主演,该电影在大上海电影院连放了几十场,场场观众爆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映,被誉为历史的照妖镜,是一本青岛历史的真实写照。
洪深为了改变当时山东大学所在地青岛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打破当时大学生只知埋头读书的死沉气氛,经他倡议创办了山大剧社,开展课余戏剧演出活动,活跃了学生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由他导演和主持演出的著名话剧《寄生草》(即《少奶奶的扇子》),不仅在校内演出,还到青岛市里去演出,获得了校内外的广泛好评。他还对进步的“海鸥剧社”作了大力的指导、保护,使中共地下党支部通过剧社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1935年7月洪深与老舍、王统照等12位文化名人,在一次聚餐会上决定筹办文学期刊《避暑录话》。此期刊于当年7月14日正式创刊,随青岛《民报》发行,每周一期。这个刊物的名称是洪深起的,其目的就是以“避暑”为名,抒发自己心里话。刊物的发刊词也是洪深起草的。《避暑录话》虽然,后来仅仅出刊了十期,但一些青岛读者看到后纷纷争相汇款订阅,由此《避暑录话》周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友好使者
洪深于1923年9月加入中国戏剧协社,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并以光明剧社名义加入左翼剧团联盟。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洪深任戏剧科科长,和田汉一起组建了十支抗敌演剧队,以及1个孩子剧团,受到抗日爱国人士与群众的欢迎与拥戴。1943年担任民国中央青年剧社编导委员。1946年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创办了教导团,自任团长,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四川方言戏《包得行》等。1948年12月洪深由中共地下党安排经香港达到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到北京后受到周恩来的亲自接见,5月代表中国赴苏联参加世界第一届和平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洪深在复旦大学教书,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力邀他“出山”,担任国务院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的重任。被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大会,后来又任北京师范大学外学系主任,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担任文化部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副局长、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在1954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与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副会长期间,他率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代表团出访德国、匈牙利、波兰等国,并代表中国先后与以上三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1955年执行计划。在周总理的领导下,洪深积极从事中外文化的交流工作,并为之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与外国开展文化交流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55年2月,在洪深患肺癌弥留之际,我们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亲自去医院探望他,体现了他们长期交往的深厚友谊和周总理对我国老一代文艺革命家的关心和爱护。同年,8月29日,洪深与世长辞。
四.学习洪深开拓创新精神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想
洪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南人北相,身材魁梧的人,他说起话来不但节奏快而且非常之有力,声音特别洪亮,充满感情色彩,无私无畏热情奔放。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曾说他是“洪大炮”,晚辈们都喜欢称他是“黑旋风”,年轻的学生后辈们则尊敬他为 “洪老夫子”。我们可以想像,这“大炮”的威力、正直的“胆略”、“旋风”的气概、“老夫子”的风采、渊博的“才华”,循循善诱,如果相机融合起来不就是中国完整的文学话剧与电影艺术表现的一种最佳形象吧!当时,洪深在青岛任教就是文艺界的一位大名家了,但他从来都没有一点大名家的架子,为人慷慨,宽宏大度,平易近人,穿着也很随便,所以,到校不久就很快与同仁们混熟了。在他的办公室里,只要有洪深在,便会很快热闹起来。话题多是由他起头,大家敞怀高谈阔论,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有时别的系的人也加入进来。在谈话中,有时别人会顶撞洪深,但他从不恼怒,从不伤感情。洪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话剧界、中国电影界的奠基人、大艺术家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同他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工作作风、与其特有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的好挚友是这样评价他的:“洪深是一个时时处处都在为中国人民,为中国人民的戏剧电影事业勇猛战斗的战士”。
洪深博学多才,一生共写过44本话剧,36本电影剧,导演了10部电影话剧和10本电影戏剧理论著作和40多篇文艺理论的论文,并为当代中国的话剧、中国电影艺术事业奠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编办过10种文学艺术、影剧杂志、报纸副刊和丛书(包括与郭沫若、郁达夫、矛盾、叶圣陶等人的合作)。他还先后在包括山东、复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六所名牌大学执教,可谓桃李满天下,著名导演谢晋就是他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现在青岛市文化名人雕塑园里还高高竖立着洪深的雕塑纪念像。
常州洪亮吉纪念馆于1995年落成开馆后,分别在2005和2017年两次进行了修善,这次将洪亮吉、洪深生平事迹陈展馆提升后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洪亮吉、洪深的陈展馆集中地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特别在洪深纪念室内,其亲友捐赠的史料进一步充实展馆内容,并为研究其生平事迹提供了更多的依据。经一些学者研究考证,洪深一生创作导演的剧本共有80多部。北京一市民陈海凌的父亲曾与洪深相识,这次他将家中珍藏多年的一些洪深相关史料全部捐赠给常州陈展馆。其中包括洪深在抗战时期,创作爱国戏剧、倡导国防戏剧运动的相关文献资料与往来书信等。陈海凌先生说“这些东西都是原件,我觉得为这些珍贵的资料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归宿”。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研究洪深的一些生平事迹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依据。洪深的清廉、耿直、敢于为民请命等一些有当代价值的社会正能量精神,他的开拓创业精神与待人接物,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更是我们新时代文艺(作家)工作者创作的一种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在常州洪深的故乡,开展洪深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旨在宣传和学习洪氏家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洪深自强不息的开拓创业精神,勇做中国第一的民族主义精神,弘扬洪氏家族文化之精神传承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通过学习洪深的爱国敬业精神,用洪深的开拓创业精神来热烈歌颂新时代的社会正能量,热心赞美与热情驱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努力奋斗的人与优秀事迹。洪深为我们青年人树立新时代的一种精神与学习标杆,特别为我们作家在新时代中创作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文艺作品而努力奋斗。我充分相信洪深留下的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和他丰富的文艺人生经历,为我们在新时代创作出更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许多有益的启迪,他的这种精神将不断鼓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程协润 男 汉族,195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常州孟河镇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齐梁文化与孟河医派文化特约研究员。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会员,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员。已撰写发表549篇﹝296.95万字﹞各类(散文与经济学术性论文)文章,分别刊登在全国101家报刊杂志上;曾先后公开出版《汤友常奇人奇事》《孟河医派文化》《说说家乡齐梁文化》《汤友常二》《出彩孟河人》《世界风云人物——汤友常》共223.86万字六本图书,分别被武进、常州、上海、南京等市图书馆作永久性收藏。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