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李市镇人大助力建卡贫困户郑世清脱贫纪实

发布时间:2020-11-30 01:32:0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吴姣霖)冬日里的暖阳最是温暖人心,重庆连日来的灿烂阳光扫走了许多人的阴霾,更是照得江津区李市镇洞塘村的贫困户郑世清心里暖洋洋,因为天气好,鸡就爱生蛋。

郑世清给主城顾客数蛋

“一筐鸡蛋”卖出一片天地。阳光照耀下,郑世清的院坝显得格外敞亮,从主城来的顾客马师傅停好车,喊着郑世清的外号——“郑鸡蛋”,打开后备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鸡蛋箱子朝屋里喊道:“这两天的鸡蛋我全部要了,我今天回大渡口,给娃儿大人整点土货。”郑世清应声而出,手里端着一大盆鸡蛋,蹲着给马师傅数起鸡蛋来。

郑世清的鸡蛋为什么能吸引主城的顾客翻山越岭的购买?这事要从洞塘村发展的畜禽养殖项目说起,2019年,为了帮助洞塘村贫困户更快的站起来,李市政府、李市人大、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为洞塘村的贫困户们争取了“蛋鸡养殖”项目,而郑世清,就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这个小脚土鸡是政府发的,我家三口发了140只,都是喂包谷子,后头买的人多了,不够卖,我又跟村上申请养鸡大户,现在集中养殖了600个鸡了。”说起自家的土鸡,郑世清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140只鸡的鸡蛋还不够卖?这可让记者心里打起了鼓,江津区人大代表、李市镇洞塘村书记甘正祥介绍道,这里的鸡蛋好卖,有三个原因:一是鸡种都是小脚土鸡,自带“土”血统;二是要求他们只能喂养粮食谷物,鸡需要一年半以后才能买卖,保证鸡和蛋质量;三是成立“洞垚”专业合作社,形成“贫困户养鸡——合作社收蛋——品牌销售”的一体化销售模式,因为“洞垚”鸡蛋够“土”,上市后一度脱销,这让参与养殖的贫困户们有了盼头。

“218个蛋,305块钱,就拿300,扫微信嘛。”郑世清跟马师傅边说边打开微信收起款来。丰蛋期,郑世清一天能收上百个蛋,去掉成本,能有80元左右利润。

别看郑世清现在收入这么可观,时光倒退五年可不是这样。

从“活下去”到“活出样”。五年前,郑世清一家加上侄子侄女6口人蜗居在一个不足50平米的“茅草棚”里,每逢下雨,一家人都要往外搬。郑世清家的情况,甘正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等到了2015年,郑世清户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落实下,郑世清家的新房拔地而起。

房子解决了,女儿晓英考上了大学,郑世清和妻子周永清发展起了产业,日子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好,但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10月12日,周永清女儿郑晓英因腿部疼痛在区中心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医院建议立即动手术置换髋骨关节。尽管有国家政策救助,但高达6万的手术费用还是让郑家人犯起了愁。

这时候,一通电话再次拯救了这个家庭。

郑世清家养殖的小脚土鸡

“我会帮助你想办法的,不用担心,让妹妹好好治病。”电话那头,帮扶干部唐舒宇对周永清说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了能让郑晓英的手术尽快进行,唐舒宇在慈善医疗众筹平台“公益宝”为郑晓英发起募捐活动,短短一周的时间就有366人次捐助,筹得8200余元。同时,考虑到郑晓英手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期间可能产生较多的复健费用,李市镇积极协调为郑晓英办理低保,保障其恢复期间的相关费用。

在医疗保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下,郑晓英康复出院了。今年,郑晓英在重庆找到了工作,收入稳定,老两口在家也更加带劲的发展起了产业,引入了“珍珠鸡”、“贵妃鸡”等新型鸡种,现在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养鸡大户,郑家人实现了从“活下去”到“活出样”的华丽蜕变。

传递“爱与希望”的扶贫之光。“我想了,光说感谢的话,起不了什么作用,我还要加把劲,把帐还清,以后发展温室养殖,努力致富,回馈社会!”现在的郑世清,不仅不用靠政府、靠政策,还义务当起了农村“四好”公路的义务监督员,负责协调修路事宜和监督施工质量。只要施工队有需要协调的地方,郑世清就会第一时间过去帮忙,自己协调不了的,就给村里和驻村工作队汇报,俨然有了当家做主的样子。

其实郑世清的脱贫致富路,只是李市镇人大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李市镇人大始终坚持助力脱贫攻坚,在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决议》,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人大代表要立足镇情,充分认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政治担当,压实攻坚责任,明确重点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凝聚攻坚合力,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深入开展“帮扶干部在农家”“人大代表走进贫困户”“百日大会战”等专项行动,2019年8月15日至9月15日期间,全镇102名区、镇人大代表到户帮扶200天,走访贫困户567户,走访其他农户220户,召开院坝会44场,解决问题67个。代表们沉下身子,与贫困群众交朋友,一起“做卫生”、“干农活”、“吃便饭”、“拉家常”,拉近了与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2020年4月,开展了以“走进建卡贫困户、同心协力促攻坚”的江津区第十七个“人大代表活动日”活动,全镇101名人大代表共走访贫困户602户,看望慰问1852人,召开院坝会24场,开展视察调研11次,收集意见建议34条,解决具体问题22个,捐款捐物5.8万元。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户销售大米、鸡蛋等农产品,为贫困户增收2.7万元。帮助建卡贫困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期间累计清理积存或散落垃圾10吨。

经过六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助力,全镇598户1754人建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扶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落实政策,让贫困人口提高金钱的实际收益,更在于扶志和扶智的双重结合,让扶贫像冬日的一束光照进贫困户心里,再由贫困户回馈社会将这束光散发到华夏大地,扫除贫困阴霾,让这束光撒满每一个角落,传递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江津区人大代表、李市镇人大主席陈荣说。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