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编者按】在中华百家姓中,吴姓从古至今名人辈出,更是举足轻重,他们在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界还是政坛,还是演艺界。他们永远是娇娇者!他们永远是吴姓人骄傲,也是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英才辈出的吴氏家族,在政界、军界、商界、学术界等领域发光发热,独当一面。
尤其在科学界,吴氏家族也诞生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们延续了吴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品质,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绩,为祖国的生产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荣誉达59名。他们分别来自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安徽、甘肃、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上海、辽宁、浙江、湖北、四川等省直辖市。其中吴氏祖地江苏省成为院士稳坐头把椅达18名。今年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榜中的甘肃天水吴骊珠,安徽安庆吴宜灿榜上有名,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吴学蔺(1909.6.1-1985.9.7),冶金学、机械工程学家,光学仪器专家,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获美国匹兹堡卡耐基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引进炼钢用转炉,和周仁同时分别在昆明地区首次炼钢成功引进了孕育铸铁、阶段热处理、电焊条制作等技术。
909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武进(今常州)。
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34年,获美国匹兹堡卡耐基大学硕士学位。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9月7日,逝世。
引进炼钢用转炉,和周仁同时分别在昆明地区首次炼钢成功引进了孕育铸铁、阶段热处理、电焊条制作等技术。50-60年代,组织上钢一、二、三厂改进平炉,扩大上钢二厂轧钢能力。组织上海小钢厂成为多品种生产基地,协助进行“液态成形”和解决用模子压铸零件的办法等都做出了贡献。80年代,主持研制我国口径最大的2.16米天文反射望远镜的关键性工作和与国外合作研制国内精度最高的13.7米毫米波射电天文望远镜。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