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万凯
小镜头聚焦时代主题,小人物演绎乡村悲欢,小成本制作网络大片。首部扶贫题材主旋律网络电影《毛驴上树》,为何取得良好口碑和收益?值得思索。在此,笔者发出三问:
问书记:凭啥毛驴上树
《毛驴上树》以省派第一书记林大为视角,呈现脱贫攻坚过程与成就,反映农村新面貌。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中流砥柱。林书记凭借三种美德,硬是将又懒又犟的“毛驴”毛二贵举上树,走上光明路。
一是忠诚。林大为模范执行中央政策,带领村民致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思想体现很充分。修路、盖大棚,归功于老书记;建葡萄扶贫车间,归功于村干部海霞,把自己比作一个打火机,只是点燃了一支支蜡烛,放射一片光明而已。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他将“毛驴”比作家庭一员:“咱村的人,甭管是谁,只要是真的贫困,就得帮着人家彻底脱贫”。“毛驴”问他为何帮自己,他笑着说:“我不是帮你,这是我的职责。”普通话语,说明林书记政治觉悟高、党性原则强。
二是公正。干部能否取信于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底无私,办事是否公道。当“毛驴”提出评贫困户要求,林书记认为其戴金项链、金手表、金戒指,不符贫困户标准,加上网络查出其办有喜哈哈商贸有限公司,便拒之门外。一旦了解所戴饰品全是假货,查证所办公司是被打工时的老板用其身份证注册的公司,加上带着一个孩子,便按政策规定为其办理相关手续。不放弃一人,一碗水端平,从而赢得民心。
三是大爱。干部形象源于人格魅力。“笑脸书记”林书记与人为善。工作上善政,为集体着想,殚精竭虑:葡萄滞销,他千方百计,亲自出马运用媒体宣传,化险为夷;为引进人才,他带领“毛驴”进城,住在地下室。生活上善行,为他人着想,排忧解难:首次相见吵架的“毛驴”,一声“二贵兄弟”一下拉近干群距离;善于发现“毛驴”隐藏的善、内心的一团火,引导其向上向善;关爱“毛驴”女儿樱桃上学,跑学校,跑所出所,亲自送到SOS儿童村。此外,尊重老支书,一声声“仁义叔”加强了新老合作;村民二虎患尿毒症住院缺三万元医药费,主动捐一千元,并发动党员带头捐款;撮合“毛驴”和寡妇翠姑恋爱。在胸怀大爱的干部前面,冷石也能捂热,“毛驴”定能上树。
问编剧:凭啥吸引网友。曾几何时,观众给主旋律电影贴上“枯燥”“呆板”“说教”标签,认为不具互联网基因。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主旋律电影剧本怎样才能吸引网友特别是“小镇青年”?《毛驴上树》编剧昃文江无疑下了一番功夫,呈现“三化”特点:
一是现实题材生活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首部反映第一书记的主旋律电影,更要在脱贫攻坚的火热生活中汲取养料。据悉,主创团队先后十余次到临沂市十来个区县农村采风,深度沟通数十位第一书记以及多位村两委班子、党员、普通村民。编剧以众多第一书记真实案例为原型,五易其稿,苦心打磨,最终讲好了中国故事。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专家团队多次审读把关,剧本终成精品。于是,观众欣赏到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场景:“大喇叭”报信跑掉鞋撵得鸡飞狗跳、“毛驴”与翠姑吵架、葡萄采摘销售、电视媒体助销、林书记开车追“毛驴”等生动场面。情节鲜活接地气,唤起观众回忆,触动观众心灵,引发观众共鸣。
二是严肃话题幽默化。脱贫攻坚题材先天带着严肃表情包,但编剧却能在严肃话题中融入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毛驴”捉住闯入自家院子的邻居翠姑的鸡,要请林书记一起品味,林书记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这顿饭真不能吃啊。”望着林书记远去的背影,毛二贵怀疑:“这么胖,我看你没少吃。”生动形象、意味深长的语言,反映了林书记坚持党性原则有政治定力,也反映出群众对干部廉洁从政的不信任。当爱人驱车来村为自己洗衣服,林书记时不时嘿嘿嘿笑,爱人说是傻笑,他说是练笑,“笑就是哭的反义词啊,是ssmile啊,是laugh啊,是哈哈哈啊。”不但幽默风趣,更说明林书记学历高,是新时代有文化有水平的领导干部。“毛驴”在翠姑大棚打工休息,翠姑讽刺道:“卯子工,拉稀松,拉屎尿尿半个钟,回来坐坐就收工”,颇幽默接地气,极富个性,气得“毛驴”拔腿离开。
三是人物故事典型化。人物形象是在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中刻画的。影片虽无惊心动魄的敌我矛盾,但仍有多重矛盾。抽象矛盾,如贫困与脱贫的矛盾、科学文明与封建迷信的矛盾、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等;人物矛盾,如毛二贵与翠姑的矛盾、林书记与老书记在是否接纳、帮扶“毛驴”问题上的矛盾,郑海洋由城返乡的矛盾、“毛驴”重拾皮影戏的矛盾;还有事件矛盾,如公路当晒场、葡萄急需销售、二虎住院缺钱等。在众多矛盾发生、发展和解决中,林书记、老书记、“毛驴”等人物形象丰满,可亲可爱,呼之欲出。
问团队:凭啥敢吃螃蟹。《毛驴上树》作为国内首部扶贫题材主旋律网络电影,触网有风险,但创作团队敢吃螃蟹,主动触网。其胆量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有三:
一是创新意识强,有锐气。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我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习总书记一直号召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现实题材为主体,把人民群众作为艺术表现最重要的“主角”,广电总局一直倡导“小正大”(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作品。创作团队首先拥有这“尚方宝剑”,才有敢试勇气。同时,影片筹备和创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共临沂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从而锐气十足、能量满满。
二是演出阵容强,有底气。再好的故事也需演员演绎。影片演员配置优秀合理,第一书记林大为饰演者王宏曾出演《琅琊榜》《大江大河》,“毛驴”毛二贵饰演者姜寒曾担纲《永不磨灭的番号》《马向阳下乡记》主演,而老书记张仁义则由老戏骨王永泉出演……令网友期待的是,王永泉和王宏系父子俩。父子同台飙戏,无疑增加了看点。老书记和第一书记好戏连台,既有共同追求,又有观点碰撞,但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演技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精神境界,充分展示出新农村领导力量的强劲与活力。
三是精品意识强,有灵气。影片无论情节设置还是人物表演,无论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无论人物语言还是无声画面,都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展开。除人物表演精湛外,情节设置合理紧凑,丝丝入扣。毛驴回村、与翠姑发生矛盾、在翠姑处打工、私自销售葡萄、影响集体销售合同实施、媒体销售、为二虎住院发动捐款、“毛驴”携子出走、郑海洋返村、白总考察考验等,一环扣一环,巧妙又真实。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将新农村建设要素融入其间,生态文明、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在生动情节中自然展现,没生硬贴标签,也没空喊口号。画面设置煞费苦心,不露痕迹,如老支书高音喇叭宣传时,话外音中交替穿插汽车飞驰、路上晒粮、“大喇叭”飞奔报信经过多面扶贫标语(“扶贫攻坚 行在路上”等)墙壁,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林书记爱人来村看望,镜头扫过书柜三本获奖证书和墙上两面锦旗,说明林书记政绩大;镜头从墙壁上的目标考核荣誉牌摇到老书记吃药,说明该新老交替了,等等。悬念手法成功运用也给影片加分不少,如离家出走十多年的“毛驴”突然回村,为何不受欢迎?咋个上树的?吊尽观众胃口。
作为探索,影片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林书记爱人仅出现一次、二虎住院未反映国家医保优惠政策、追“毛驴”车未上螺丝竟然未出车祸、毛驴与翠姑关系没有结果,话筒、喇叭洁净如新等细节。但瑕不掩瑜,这部电影恰似一个打火机,也许能点燃主旋律网络电影的一片光明。
【作者简介】戚万凯,中国作协、评协会员,重庆市作协主席团成员,重庆市评协会员,重庆市巴南区文联主席。著有《儿歌“戚”谈》《儿歌散议》等评论集。有作品获奖。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