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黄张章)“十三五”以来,四川达州万源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认识以工代赈政策的初衷和本质特征,并将其作为贫困山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破题思路,大力应用于脱贫攻坚促增收稳脱贫和乡村振兴促就业、保生态、强治理和育人才等方面,不断拓展新时期乡村发展新格局。2016年以来,万源市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总投资3282万元,260名农民工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455万元,占总投资13.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人,获得报酬230万元,占劳务报酬50.5%。
筑牢“思想之基”,精准把握时代变革发展机遇。2020年,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下一步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万源市深谙以工代赈政策的初衷和本质特征,辩证识变、主动应变,将其作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实践,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加强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大力在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于新变革中奋力夺取新机遇。
搭建“四梁八柱”,稳固建立以工代赈指导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万源市在以工代赈项目推广实施中始终站高谋远,叩石垦壤,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思考,提炼总结出以工代赈“四重定位”和“八项措施”,建立起标准化、一体化的项目实施管理体系,为以工代赈效益发挥提供坚实保障。
谋早抓长,明确先期四重定位。按照“三有一统筹”(有贫困劳动力或因疫情影响闲置在家劳动力、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受益、有后续产业带动,能统筹发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四重目标定位,挖掘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对于助农增收效果好,以工代赈示范带动效益高,具有经济社会发展高效能的项目,市政府将进一步明确建设规模、项目总投资及可操作性,统筹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库,从源头上保障以工代赈项目“含金量”。
精益求精,细化完善八项措施。根据以工代赈政策特点及总体要求,创新建立项目管理“流水线”,将以工代赈项目从实施到交付分解为公示公告、日常监管、务工培训、报酬发放、档案管理、后续维护、绩效评价和宣传推广等八项标准化作业程序,一步步扎实推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
刻画“点睛之笔”,引领擘画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万源市深刻认识到以工代赈政策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念完美契合,在以工代赈务工培训、方式推广和资金撬动方面下足功夫,有效促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顺利转段和无缝衔接。
深耕细作,建立长效人才培育机制。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人才聚集,乡村发展才能基础牢靠;只有人才根植,乡村振兴才能凝聚出更强合力。万源市充分运用以工代赈劳务培训政策机制,大力开展乡村人才培育建设。结合项目实施村社现有劳动力组成、返乡创业意愿等情况针对性编制培训计划,以培育人才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活力。“十三五”以来,万源市累计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560人次,230名务工人员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率88.5%。2017年万源市以工代赈项目,共计18名当地群众参与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人),项目实施时,施工员在施工现场为全体务工人员生动开展劳务技能培训2次,对施工材料、操作流程等基础业务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讲解。经过施工实践,邓顺陆、张九林等10余名务工群众成为业务熟手,乡内各工程建设项目争相聘用,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抛砖引玉,拓展形成共建共享新发展格局。万源市立足长远,在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有效打破“行政壁垒”,拓展更广泛“赈”的实施范围和路径。依靠以工代赈“跳板”作用,先行打通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公里”,为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人才建设贡献出更加强大活力。让当地群众既可通过短期务工增收,也能实现长期稳定就业,进一步形成“短期输血”与“长期造血”并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万源市以工代赈工程累计撬动其他资金近8000万元,建成特色产业园区2个,给当地群众带来直接收益近500万元,辐射带动400余户贫困户1200余人实现脱贫增收。2018年万源市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在石塘镇瓦子坪村修路建桥,有效促进国储农业、巴山雀舌等4家企业落户瓦子坪村,吸引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茶园3500亩,开发特色茶产品,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