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发展物流方向 落实产教融合战略

发布时间:2020-10-26 06:58:2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李博 报道)为了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研讨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物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协作共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于2020年10月23-25日在浙江嘉兴共同召开第十二届全国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暨物流与供应链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本届研讨会以“融合创新 提质培优”为主题,围绕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在推动物流专业建设、“三教”改革、“双高计划”及“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产教融合、人力资源开发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10月24日,重庆工程职业学院学校副校长唐继红在第十二届全国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物流)方向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交流发言。

在交流发言中,唐校长介绍了学校“乌金精神”引领下“工小程”育人模式和国际合作成果CEC模式。重点从需求调研、痛点分析、创新突破和展望未来四方面介绍了重庆工程职业学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物流)方向的建设情况。物流教学团队探索出“桥梁型”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推动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效果,得到中物联、物流行指委、教指委高度关注。

在交流发言中唐校长说道,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提升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起点源自企业需求,因此前期我们对重庆的汽车产业、园区、企业等的需求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调研,通过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园区小微企业的需求是希望学校能提供精益生产与物流培训、工厂物流规划、物流管理咨询等综合服务。究其原因,一是小微企业不像大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或者企业大学为自己企业服务;二是小微企业聘请专业咨询公司进行培训和企业改造的经费不足。

第二,企业的需求是希望学校输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懂精益生产的物流管理人才。可是企业现有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一是生产管理转型而来,二是缺乏生产管理的物流人员,这两种类型的从业人员要么缺乏物流专业知识、要么缺乏精益生产知识。

在交流发言中说道,在获得以上需求和结论后,我们对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分析,梳理出不能满足园区和企业需要的3个痛点。

痛点1:企业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效果有限

一方面企业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企业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将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教师的优势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是对企业了解不够深入,对企业元素把握不全面、不准确。以上企业和学校的优劣势决定了双方均无法单方面、有效地将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痛点2:企业与学校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的时间精力有限

校企合作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很积极的与企业开展合作,而企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忙于生产利润,企业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导致企业与学校深入进行合作的意愿、精力和深度都不够。

痛点3.教师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欠缺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就到学校工作,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近年来学校重点通过组织老师挂职锻炼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挂职锻炼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岗位缺乏针对性、时间短等问题,因此其效果甚微,长此以往导致老师们不仅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更加难以胜任企业高质量高水平社会服务需求。

在交流发言中唐校长说道,针对以上3个痛点,我们做了以下思考和探索1:构建了“桥梁型”三方合作模式.

“桥梁型”三方合作模式,是指在原有的学校和企业的基础上,加入咨询公司。结合以上痛点分析不难发现,企业的优势是懂产业、善运营,劣势是不懂教育教学;学校的优势是懂教育教学,不精通产业和运营,因此这中间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是一个即懂企业又懂高职办学的机构,来连接学校和企业,三方融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我校在与东风小康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引入了广西路创咨询公司,广西路程咨询公司有对东风小康13年的咨询经验,对企业情况很熟悉,在高职实训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性经验。这样,我校与东风小康、路创咨询构建起了桥梁型三方合作模式,基于该模式我们在课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高效推进。

探索2:构建汽车供应链服务专业群

基于桥梁型三方合作模式的构建,我们打破原有专业体系,构建了包含物流管理、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等四个专业的汽车供应链服务专业群,组群逻辑是:围绕汽车供应与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的完整产业链所需的服务人才培养来组建专业群,包括:服务采购与供应、生产、销售环节的物流管理专业;服务相关销售环节的市场营销专业;服务销售和售后的金融专业,服务全流程的会计专业。该专业群的组建不仅有利于现有办学资源的整合,更为重庆汽车产业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明确了方向。

探索3:物流管理(生产物流方向)专业建设实践

在交流发言中唐校长说道,汽车产业链专业群的核心为物流管理专业,近两年我们在“桥梁型”三方合作模式下,围绕生产物流方向开展了围绕课程、师资团队、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等四方面的建设,旨在通过核心专业建设探索出产教融合新模式、专业建设新路径和新方法等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建设。

第一,设计并实施融入精益理念的实训课程体系

现有的实训课程往往融入对应的理论课程中进行设计和实施,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鉴于此咨询公司、企业和我校对生产物流职业人的实践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了分析,结合学校3年人才培养规律综合形成了精益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大家可以看到该体系包含平台课、模块课、拓展课三种类型该体系的创新在于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地科学设计和实施生产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院校。即首先由咨询结构和企业一起梳理了企业实践案例和生产物流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咨询机构与学校构建了融入精益理念的实训课程体系;完成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后,企业、咨询机构和学校三方一起进行课程开发。三方科学地进行生产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和实训课程开发,也使得我校较早将生产物流从业人员核心的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的工具和方法融入了实训教学。

第二,精准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我们和在坐兄弟院校一样,面临着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困难,如我们的生产物流,它是一个行业物流方向,现有的师资背景要么来自于通用物流管理背景的毕业生、要么是引进的具有物流从业经历的,如何打造一个既能胜任生产物流人才培养,又能更好开展社会服务的师资团队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与咨询机构合作,借鉴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团队。我们的创新在于做到“精准”打造,如何做到“精准”呢?首先,根据生产物流专业特点,从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培训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设计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然后设计教师发展层级,并确定每个层级的能力要求;接着根据能力标准,由咨询公司、企业和院校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师资进行盘点和测评,确定各位老师现有的能力水平;最后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能力紧缺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并实施,以上做法真正做到了“一师一计划”、“一师一方法”,精准打造了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三,打造“三层次、四融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没有科学、深入地对产业和企业现有的、未来的人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尤其在技术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使得实训基地规划和建设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尤其具体到单个实训室建设时其建设内容与产业和企业需求脱节严重。我校依托亚行贷款项目,规划1600万元用于建设生产物流特色实训基地。具体做法是咨询公司、企业、学校三方根据生产物流(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三方聚力,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现有管理类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以面向基层岗位的工具和方法培训为主,咨询和技术微改造服务较少;且学校不善于开发企业客户导致服务的企业数量偏少。如何解决客户开发和社会服务质量等系列问题呢?我们的做法是应用三方合作成果,开展园区服务。政府主导、园区企业参与解决客户开发难题;咨询公司主导开展咨询和微改造服务解决社会服务质量难题;学校主导提供师资、场地和设备解决相关成本问题。服务的内容包含物流规划咨询、小微物流改进服务、物流信息化咨询、现场管理咨询和财税管理咨询等。该做法首次借鉴了企业大学模式,政府,咨询公司、学校紧密合作,探索“基地+服务”的园区学院,通过园区学院为双福和其它园区批量、持续开展各层次、各类型社会服务奠定进行的尝试。

在交流发言中唐校长最后说道,在我校生产物流方向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希望未来在学校、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多方合力,书写生产物流新篇章。

1.和咨询公司、企业、兄弟院校完善生产物流产教融合新模式。

2.和咨询公司、企业、兄弟院校一起制定生产物流标准

3.着力生产物流方向的三教改革,共同完成基于精益生产课程体系的教材、教法与师资培养等工作;

4.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物流人才输出基地。

据了解,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51年, 2010年建成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建成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同年被遴选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学校。

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1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能源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煤炭系统突出贡献奖、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优秀”试点单位、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创新创业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50强;获得重庆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重庆市大学生就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