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湟源县沸海公社的社员们改造山坡地为水平梯田。
上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为民服务。
上世纪70年代,祁连县多隆公社的商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海民族学院。
上世纪70年代环卫车辆。
开启新生活。
文化生活环境的变化。
牧民新居。
今日青海民族大学。
旅游为青海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广场上跳起锅庄舞。
幸福的生活,快乐的孩子。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标准化手术室。
今日农村电商平台。
今日现代农业。
上世纪70年代,原二十里铺镇石头磊村庄廓院。
上世纪70年代,严小大队小麦长势良好,社员们在拔草。
上世纪70年代初,西宁市大堡子人民公社,妻子送丈夫参军。
1985年短途小客车。
上世纪70年代,西宁市三其村文化室内青年们在看报纸、下跳棋。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听,民生的绵绵细雨洒落在青海大地,润物无声,却浇灌出民生福祉拔节成长的清脆声音。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70载的艰辛努力中,向着实现中华儿女几千年梦想的彼岸不断迈进。
看,民生的甘甜雨露飘落在青海大地,润物无形,却滋养出百姓满满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年龄段,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暖。70载的不懈奋斗中,民生的显著变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品,民生的清冽雨滴滋润在青海人民的脸庞上,润物耕心,让群众的笑脸绽放得无比灿烂美好。愈加多彩的衣裳、日益舒适的住宅、更加宜居的城乡环境、加倍提速的出行速度……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凝聚起70载民生之大变特变,更展现出青海70年奋发有为、披荆斩棘带来的历史巨变。
民生为镜,青海用70载不懈的丰硕成果印证着这样的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