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鼎文
我喜欢写作。学生时代的作文,多次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阅读点评,这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愈加提高了写作的兴头。从1984年起,我开始尝试在报刊投稿。虽说上稿率不高,可也时而发表一些作品。每当看到我的那些散发着油墨芬芳的作品见诸于报刊杂志时,那份喜悦之情,绝不是吃岐山臊子面的感觉所能比拟的。
写作,毋庸讳言,是要用笔的。笔耕的苦与乐,唯有笔耕者最清楚。在此,我想着重说说换笔的事。从1958年上学到2004年使用电脑,整整46年时间,我自然和大家一样,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笔。铅笔、蘸笔、钢笔、油笔之类的笔,我不知用坏了多少支。其间使用铅笔时断铅的苦恼,使用蘸笔时墨水沾满手指头的难堪,使用钢笔时墨水阻塞无法书写甩来甩去的烦闷,至今历历在目。尤其是后来投稿时,为了留个底稿,使用油笔复写几份文稿时,食指和中指两侧那种麻木微疼的感觉,如今回想起来仍有些许切肤之痛。
好在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就到了2004年,那时我已退居二线两年了,赋闲在家无事,便又玩起自己的爱好:写作、投稿。就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的大发展,电脑正在悄悄普及,陆续走进了千家万户。儿子见我喜欢写作,就说他们单位不少人用上了电脑,用电脑写作效率很高,动员我买台电脑,并说要资助我。我一听,顿时头脑开窍了,下决心马上行动。于是在6月8日那天,和儿子上街去熟人那里买。那熟人很会做生意,开导我们要买就配套,买齐全。记得当时买的是神舟牌电脑,配置的有电脑台桌、座椅、打印机和听音乐的一对音箱,总共花了8800多元钱。
这下子可好了,我跨上了现代化的千里马,如虎添翼,在广阔的时空里驰骋纵横。我自学电脑,掌握了拼音输入法,从此扔下传统的笔,靠敲击键盘书写文字,效率大大提高。我借助电脑,上网看新闻,听秦腔,打印稿件,乐不可支。特别是2009年5月23日,我在朋友的帮助下,在网易开了博客,坚持每天写日记,和博友们互动交流,极大地丰富了退休生活,充盈了内心世界。至今累计写日志达3000多篇,其中有些投稿后还发表于宝鸡日报、光明日报、金秋、秦岭文学等报刊杂志。我利用长期学习、热爱生活的积累,在自己的空间创作了《松柏常青》《凤鸣岐山》《周公演义》《品味周公庙》,写成了《周文化丛书》“三王卷”和“典故卷”,编著了诗集《鲜花默默地绽放》。通过推销我的书,尤其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周公庙签名售书以来。我的作品走向了全国,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多 。博友达到500名以上。其中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我的博友孙君恒还介绍我携论文参加了2011年武汉新洲区的国学研讨会。我在网上搜索到一些征文启事后积极撰稿,稿件被选中后接通知先后参加了兰州国学研讨会、全国老年学学会上海高峰论坛、宝鸡老子文化研讨会、天水陇山文化研讨会、全国周文化暨周公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等30多次学术会议。有了电脑,写好的文稿在网上发送电子邮件投稿真方便,轻轻点击一下,瞬间便被千万里之外的主办方接收,再不用抄写、装信封、跑邮局了。
也许是电脑寿命有限,也许是我过分使用电脑让它无法承受,我的第一台电脑“神舟”终于悄然罢工,永远别我而去了。10年的情分就此了断。无奈之下,我只好另觅新欢,请回了一个洋妞——戴尔电脑,与之朝夕相处,其乐融融,不知不觉又是5年。春华秋实,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的是丰盈的果实、精神的享受,我知足了,觉得自己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作者简介】郑鼎文,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县社科联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范家营高中校长和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著有《周文化丛书》“三王卷”“典故卷”、《周公演义》《品味周公庙》等9本书,在报刊发表文章500多篇。先后应邀参加了武汉、成都、兰州、上海、宝鸡、西安、天水等地的30多场学术研讨会。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